回乡偶记
来源:江西水电 作者:叶联华 时间:2024-04-22 字体:[ ]

“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?”

常年在外谋生离家乡久了,每每有族人抵昌,我都会邀请他们来家里聚聚,禁不住要问亲朋好友安好、家乡变化等家长里短的凡间俗事,想以此来“治愈”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……我因在家乡的那段成长经历及对故土故人的感恩,而有了安博(中国)的回忆和浓浓故乡情结。加上今年春节也没回家过年,情不自禁地滋生回家看看的情愫。

清明节当天一大早,我便与妻带着侄女驱车踏上回遂川老家的路,二十分钟左右便出了城,一路向南,有熟悉的道路、变幻的风景。沿途多数为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,三小时不到我们便下了高速。映入眼帘的是进县城快速路两边簇新的规划很整齐的新农村建筑,代替了原来凋敝的自然村庄。

穿过县城在回家的路上看到,每个村庄新农村建设规范整齐,老家村落也不例外。村里人能吃苦,农闲时老少一起外出务工挣钱,做手艺的靠手艺营生,没手艺的也出去靠劳力攒钱。多年积累下的钱,都用来改善住所,原来的土坯房推扒掉改建洋楼,几年间村里土砖房全变成了一幢幢崭新的水泥钢筋洋房,气派地耸立着。

镇上到村里主干道已修成水泥路,沿路都装上了新能源路灯。特别是近年来,镇里陆续推进乡村3.5米的机耕道及村民入户道路改造硬化,并铺上混凝土面层,让出行变得十分便利。村里人务农、上街采办生活用品、销售农产品、小孩上学等出行安全了很多。前些年,村里进行了“厕所革命”、道路河道定期清整等系列卫生整治,亦给这个老村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,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

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,不知不觉我已离开故乡整整三十多个年头,常年奔波在外工作,回家的次数并不多。最近因多方面的原因回乡的次数相对增多,但每年也就在清明或春节时回家一次而已。近两年,父母去世后每次回乡除了探望叔叔、姑姑、二哥等亲人外,多了一种心情就是想到村落里的山上走走、田里看看,捡拾年少时的记忆和感受曾经耕种过的那片热土的泥土气息。

或许是在老家有过一段难忘的记忆,自小在母亲的带动下,无论田里、菜地、家中的营生样样都没落下,在繁冗的事务中亦无心关注身边的美景,抑或劳累没有好心情而没有留下太多美好记忆。很多村庄里的美好景致,在离家多年后反倒成了一种追忆。

记忆里,以前在家时族人、邻里之间有什么红白喜事,我都会前去帮忙打理些事务,能感受到一个大家庭和睦相处、团结的氛围,那时,常年在家的我脑海中从没有“故乡”二字的概念。

“离别家乡岁月多,近来人事半消磨。惟有门前镜湖水,春风不改旧时波。”步入中年后每次想家时,这样的感慨总会涌上心头。

童年记忆里家乡是风调雨顺的,穿村中央流淌而过的小溪就是最好的印证。小溪岸滩加流水区域笼共加起来约有二三十米宽,溪水平缓不深,只有个别的水潭有一米多深。溪流两岸有菜园及各种果树,不同时节都有不同的果实。夏天来了,小溪宛如明镜一般,清晰地映出绿树红花蓝天白云。我们一群调皮的孩子每天在水潭戏水后,又到菜园里偷吃李子、水蜜桃、石榴、枣、黄瓜等果实,被主人发现“告状”,总逃脱不了父母满村追打、责骂。

那些年,村落里的山川、田野到处都有着我的足迹,村落到处留有我的记忆,这片热土贮存着我的灵魂。无论我离家多远,我始终被这里的一草一木所牵引着。只是后来我离家时间久了,家乡慢慢地就成了“故乡”,记忆里的一切都被酝酿成无尽的“乡愁”。

这次回乡冒雨扫墓祭祖之后,漂泊的心灵亦得到安宁。那两天我没有急着返回城里,白天陪着家人们一起畅所欲言,挖野菜、烧火做饭、做米果及美味菜肴、喝着自家酿造米酒……做着那些小时喜欢做和常做的事,似乎又变回成童年的自己,心里开心极了。

让我十分欣喜的是和十几年前相比,这个原本寂静的只有留守老人和小孩的村落热闹很多。以前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家发展,拖家带口地南下广东打工,目的是想多赚点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从叔叔口中得知,近些年来,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好,很多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创业,或在镇上、县城做些小本生意,凭着自己能力做各自擅长的营生谋生。

积攒到钱的乡人,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、住房条件,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洋房,多数家庭还添置了小轿车,生活得到大大的改善。因而,以前没落的村落又变得越来越有烟火气息,乡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美满。

工作关系,我到过全国很多地方,到处可见特色小镇、美丽乡村,人们生活富裕、幸福。这些,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,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已展开,推动着每一个村落走进现代化、科技化美丽乡村建设,融入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。

我有理由相信,今后每个游子离家的路虽然遥远,但回家的路却在变短、家人团聚的时间在变多、幸福之路在变宽。

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

浏览次数: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